《长城》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30 10:16:24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教学反思1

《长城》是一篇篇幅较短的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介绍了长城长、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等特点,歌颂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并能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在试教过一次后,我根据试教时学生的课堂反馈与对课文思想的感悟情况对教学过程重新进行了设计,以便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步步深入进行感悟。

课始,出示一幅图之后,我让学生从“远看”与“近看”两个角度,图文结合了解长城的特点。远看长城,让学生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等关键词,并结合拓展资料,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长。近看长城,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结合图片、板书理解城墙的设计,从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还拓展长城用于军事防御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对劳动人民的联想与歌颂是重中之重。我让学生抓住“站”“踏”“扶”“自然地”等关键词,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体会作者身临其境时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提问: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我还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说话,让学生弄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由衷的敬佩与歌颂。接着我让学生联系前文解答疑问“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最后我利用领导人的题词对长城的赞誉之词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升华。

本节课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思路清晰,抓住教学重点,通过到位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本节课有两大亮点,一是板书设计,二是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读着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不过,本节课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特总结如下,有待改正:

一、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悟不深,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不足。

二、没有大胆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或朗读。

三、课堂总结不够全面。应该结合板书,对讲课时讲漏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应结合课文运用比喻、列数据、准确用词等方法渗透写作方法教学。

《长城》教学反思2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整节课我预设是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气魄雄伟”“奇迹”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展开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远看长城时,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谈收获,适当时机教师给予补充。如:长城的“长”,有了学生发现的数字“一万三千多里”的说明,我询问了“山海关”和“嘉峪关”分别在哪个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跨越了这么多省,那会有多长?这个环节的

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近看长城时,重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再来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 (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读语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但是,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我和学生的对话缺少配合,让学生个别读的机会少了。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如果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个问题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要格外地重视。

《长城》教学反思3

《长城》是一篇知识性的写景文章,它的教学重点在认识长城的雄伟,感受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的骄傲,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非凡创造力的赞美。文中蕴涵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赞叹,如果单单靠老师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因此,朗读感悟对此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是很有必要,行之有效的,我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

1、集体朗读,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2、同桌朗读,交流讨论自学提示。

3、个别朗读,学生评价,再点名朗读。

4、对文章的重点句,中心句加强朗读。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更难了。通过课堂的观察,我发现:观察,联想,赞美是教学的主线。教师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同时也适时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如: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是工程的 ……此处隐藏7176个字……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游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训练重点是师生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导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此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长城》教学反思13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首现代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课文,应该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再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进而拓展延伸写法。所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一、多种形式诵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们自由读完课文之后,再请几名代表来读课文,学生们选出了陈浩然和吴梦琪,他们两个都是班级里平时读书最有特色的。这两个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完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能体会文中对长城和运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来,我请学生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对于诗歌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学生们人多,读长城部分,我读运河部分,在读中学生们明白了异中有同。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读过,我通过学生前言搜集到的长城、运河的资料,激发他们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再激情澎湃地朗读了,诗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发现写作特点,迁移写作

《长城和运河》这首小诗,共分为两小节。每小节的第1、2,两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7、8两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这一重复的特点。另外,每小节在写法上还都有共同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对比这两个用在诗歌中的比喻句,同样是字数相同,形式相近。抓住了诗歌的这些写作特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

课后的练习,我让让学生也来模仿这种形式,自己写一写小诗歌。课堂上学生们还真写出了不少的好句子,这样对句式分析再迁移仿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这篇诗歌背诵了,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看似浅显易懂,如果匆匆带过,只是让学生背诵,那蕴藏在诗歌里的感情学生便不易理解,反复诵读再加上迁移仿写,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长城》教学反思14

在今天这节课上,学生总体表现令我满意。

成功之处:

1.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强烈。

2.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注意力集中,特别是平常课堂不是很专注的学生今天的表现可谓是“好得不得了”!

3.学生根据“快乐do mi sol评价卡”进行创编,表演时能围绕着“演唱形式、器乐伴奏、加入律动、自信演唱、加入其它艺术形式”去创编,在评价中他们自己发现三个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表演时缺乏律动和情感”。

4.学生为它组精心地准备了十道题,有的是围绕着预习四步骤提出的,例如说出歌曲中的一些音乐记号的名称作用,有的是用了“卡拉OK”的形式,让别组接唱下句歌词,通过这一形式既加深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又促使他们去背唱歌曲。

不足之处:

出题中学生为了考倒别人而出题,有的题目有些偏离,例如他们提出的“《长城放鸽》一曲的词曲作者是谁?”“《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是什么调?”。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课堂中即时给予了学生一些指导。

总的来说,这一单元除了给予学生学习目标外,其余的从“学歌到创作到表现”这些环节几乎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这一尝试,我发现只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五年级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本单元的这种“年代秀”教学方式的尝试还可以在下一单元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长城》教学反思15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近看长城,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结合图片、板书理解城墙的设计,从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还拓展长城用于军事防御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对劳动人民的联想与歌颂是重点。我让学生抓住“站”“踏”“扶”“自然地”等关键词,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体会作者身临其境时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我还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说话,让学生弄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由衷的敬佩与歌颂。接着我让学生联系前文解答疑问“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最后我利用外国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升华。

不过,本节课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特总结如下,有待改正:

一、没有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悟不深,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不足。

二、没有大胆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或朗读。

三、课堂总结不够全面。应该结合板书,对讲课时讲漏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应结合课文运用比喻、列数据、准确用词等方法渗透写作方法教学。

《《长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